作品云展

首页 - 作品云展 - 正文

华中大建筑学科40周年系列活动专栏|百名校友“新建筑”云展|戴陈军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8-29    阅读量:



新建筑 华中大建规学院



   

2022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办学4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

       春华秋实四十载,桃李芬芳满神州。2022年是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40周年华诞,也是华中科技大学创办70周年。我们谨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建筑学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各界朋友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为此,我们将举办建筑学办学40周年系列活动,新建筑“云展”是活动之一,精选推出历届杰出校友作品,为华中大建筑学人绘出集体群像。



戴陈军

2011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

2019年创立一爿工作室(上海)

2021-2022学年,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校外导师

                           

工作室作品先后发表于有方、archdaily、《新建筑》微信版、建筑学院等

2021年,一爿工作室被有方评选为年度中国新锐建筑事务所

2021年,陶朱纪念馆被archdaily提名为2021年度最佳建筑项目


我们认为一个设计师的创作思考不仅来自于他的专业教育更来自于他的成长环境以及多年来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在家乡的方言中,一间工作室会说成一爿(pán) 工作室。所以“一爿”这个名字是我们与自身的成长环境最直接的联系。我们希望能将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感受力转化为对设计的思考。同时,“爿”既可以指领域与边界也可以指材料。我们希望自己的设计能如这个名字一样:既能关心宏观的城市与场地,又能在材料与构造的层面上提供自己独到的见解。




01 浙江陶朱红色记忆馆


团队:戴陈军 、吴卓颖

类型:展览馆 

阶段:建成

时间:2021

面积:1200 ㎡

摄影:吴卓颖


我们希望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参观之旅,而是在行走的过程中,感受到江南的阳光、空气、大树与乡村。


这是一处售楼处改造而成的记忆馆,场地处于城市开发的边界。在极为有限的用地范围内,我们通过在场地中置入实体和虚体的体量,来创造“之间”的空间和“庭院”的空间,以此来获得丰富的路径。并置的体量形成了如同聚落的场所特质。在室内,我们通过对角线的空间组织方式,将景观、光线拉入到室内空间中,以此带动路径的发展。从设计到建成,整个过程只有短暂的5个月,在充分尊重项目造价和施工条件的前提下,我们通过有效的节点设计与尺度的限制来实现空间的品质和建造的速度。


                           

▲基地鸟瞰

                           

▲建成鸟瞰

                           

▲城市规划条件的限制

                           

▲对城市规划条件的回应

                           

▲一层平面图

                           

▲清晨的街角

                           

▲城市开发的状态

                           

▲东北主入口  

                           

▲沿街立面

                           

                           

                           

                           

▲立面图

                           

▲边庭与民居

                           

▲庭院 

                           

▲拉结  

                           

▲覆盖

                           

▲脱开

                           

▲交织 

                           

▲层叠

                           

▲引导

                           

▲引导

                           

▲引导

                           

▲结构与顶光

                           

▲墙体与地面交接节点

                           

▲树影与外墙



02 浙江绍兴若耶山居游客接待中心 


团队:戴陈军、戴亦姝(实习)、凡炎溪( 结构)

类型:接待中心 

时间:2019年

阶段:方案

面积:300 ㎡


这是一次对空间、结构、设备与景观同步思考、综合设计的探索。


项目位于一处山坡上,场地内有一片檫树林。我们希望能提供给游客在树林中漫步的体验感。

我们将一部分的檫树纳入到建筑中,通过庭院的方式形成空间与树木的共生。室内的地面是平整的,如同一些切面一样,给游客漫步时提供了从树干到树冠的体验。

我们将庭院的某一处边界采用了实墙并将其作为结构,以此避免了“柱子”这一与檫树相似的空间形态的元素出现,以此来获得最纯粹的空间与最完整的树林体验。该项目我们将结构设计深化提前,结构墙体的位置决定着庭院的边界和庭院的形态。


                           

▲基地上的檫树

                           

▲基地的高差与檫树林

                           

▲通过庭院将檫树纳入在建筑中,创造一种在林间漫步的室内体验

                           

▲将庭院的某一面墙体作为结构使用

                           

▲结构计算模型

                           

▲平面图

                           

▲剖面图

                           

▲内部庭院

                           

▲模型



03 浙江绍兴瓷源小镇艺术引领区竞赛


团队:戴陈军、董笑笑、周延、陈鑫

类型:艺术家工作室、美术馆、商业 

阶段:方案

时间:2019年

面积:150,000 ㎡


我们试图提出一种新的改造方式,这种方式的源头是将庞大的、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的工业建筑如同基地中的一棵大树一样对待,新的介入与其形成平等的、共生的关系,共同塑造新的场所特质。


项目的背景是当地政府希望以附近的考古遗址的发掘为契机,引入艺术家驻场,打造当地的文化中心。我们从尺度切入,将村庄的宜居的尺度和肌理置入其中,形成艺术家聚落;并将农田景观引入场地内,形成以景观为切片,对巨型厂房尺度进行第二次的拆解。农田中农民与土地的劳作关系,聚落内艺术家与泥土的创作关系,在同一个场所内发生。在面对工业建筑改造的策略上,我们大胆地将中间三栋厂房的屋顶与外墙均拆除,保留混凝土排架,作为与新的聚落体量结合的空间元素。


                           

▲场地鸟瞰

                           

▲鸟瞰效果图

                           

▲总平面图

                           

▲主入口广场

                           

▲改造策略图解

                           

▲艺术家聚落

                           

▲展览馆与农田

                           

▲模型

                           

▲模型



04 浙江春晖中学校风荷园景观改造


团队:戴陈军、吴卓颖、凡炎溪(结构)

类型:校园景观 

阶段:建成

时间:2019年

面积:5700 ㎡

摄影:杨敏


一种直接地、诚实地面对此时此地的建造技艺的设计状态,会让整个过程变得轻松而稳固。


当我们接触这个项目时,宿舍楼的建筑部分土建已经完成。我们只有4 个月的时间来完成场地景观的设计和施工。我们发现宿舍的室内与湖面的常年水位的标高差到达了2.0米,我们从竖向的设计入手,建立了几个标高系统。以此来建立宿舍楼的私密性的区域标高系统和亲近湖面的公共性的区域标高系统。其中重要的标高参考面是现有场地的乔木所在位置的标高,将其保持到新的设计中,以此达到所有的乔木可以保留下来。在湖心亭的设计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原始六边形基座的承载力和现场施工条件的局限,采用了双层木梁叠加悬挑的方式来建立新的平台,以此完成了更抽象、与湖面关系更直接的四方亭。

                           

▲改造后的风荷园鸟瞰

                           

▲总平面图

                           

▲平台、荷塘与风荷亭

                           

▲平台、荷塘与风荷亭

                           

▲被台风刮倒的风荷亭 

                           

▲风荷亭结构生成动图

                           

▲风荷亭剖面图

                           

▲平台、荷塘与风荷亭

                           

▲风荷亭内部

                           

▲模型

                           

▲模型



05 上海宛平南路公寓改造


团队:戴陈军、吴卓颖

类型:公寓改造

阶段:建成

时间:2020 

面积:75 ㎡

摄影:高含之


我们试图去探讨一些关系,比如家具与空间的关系,比如尺度与行为的关系,但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定义一个叫做“家”的空间。


这是一处位于顶层的公房家居设计。业主是一对夫妻、一个刚满2岁的小宝宝和男主人的母亲。通过空间的规整,我们将所有的公共空间整合在同一个空间中,并将主卧设置两个洞口,以此来获得两个维度的公共空间。通过将局部地面抬高,空间的尺度与成人儿童的尺度差发生了戏剧性的联系,通过高差形成的区域进一步强化了两个维度的公共空间的交错。在这个设计中,我们试图去模糊地面与家具的边界,床、沙发都与抬高的地面相平,以此成为了地面的一部分;而抬高的地面、边柜都成为了家具的一部分。


                           

▲东侧、南侧、北侧的窗外状况

                           

▲入户见树

                           

▲原始房型图

                           

▲改造房型图

                           

▲室内外空间的延续

                           

▲光影层叠在两个空间里

                           

▲公共性的延续

                           

▲床成为地面的一部分

                           

▲私密性形成

                           

▲次卧空间

                           

▲客卧空间与水杉树

                           

▲厨房 

                           

▲餐桌一角 

                           

▲模型

                           

▲模型




06 浙江绍兴别墅改造


团队:戴陈军、吴卓颖

类型:公寓改造

阶段:方案

时间:2020 

面积:500 ㎡


当别墅空间只能沦落为上楼-进卧室时,我们认识这是在犯罪。


项目是一栋地下两层,地上三层的别墅,业主是一对年轻的夫妇和两个幼龄的孩子。结合当下小汽车普及的情况,我们认为别墅空间的流线组织是从地下二层的车库开始的逐层向上的方式,而不是过往从一层入户,分别向上与向下的方式。因此,我们创造了一种从地下二层开始的、逐层变换的空间漫游路径。在这个漫步的过程中,逐层建立了与家人不同的空间关系的,逐步感受光线与空间的变化 。同时我们将展览置入在这个路径上,探索空间的同时,也在发现不同的与展品之间的关系。


                           

▲一层平面图

                           

▲地下二层门厅

                           

▲地下二层客厅

                           

▲一层内庭院

                           

▲二层内庭院

                           

▲二层观看

                           

▲三层观看

                           

▲俯瞰内庭院



07 上海浦东船厂改造


团队:顾成竹、戴陈军、曹斌

类型:厂房改造

阶段:建成

时间:2014-2015

面积:25,000㎡


回首过往,发现这是很多事情的起点。


这是一处1972年的大型造船厂,方案由隈研吾事务所完成,我当时所在职的现代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的是施工图的深化与现场配合的工作。有幸的是,当时我参与其中大部分的工作。而这一场与著名事务所的合作、与工业遗产建筑的深入对话的过程,给予我很多的启发。


                           

▲外景 ©洪仁杰

                           

▲内街  ©洪仁杰

                           

▲物价加固

                           

▲地上钢结构施工


感谢学院的厚爱,让我有机会可以向老师和校友汇报自己这10年来在专业上的经历和思考,同时这对我和一爿工作室也是一份极大的鼓舞与动力,我们将继续探索建筑学的可能性与价值。祝福学院越来越好,生日快乐!




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40周年院庆工作办公室。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华中科技大学

邮政编码:430074  电话:027-87542617、027-87542418 邮箱:ephuster@hust.edu.cn